于忠卫:稳定脱贫“急先锋”,退役军人“排头号”
作者:   来源:宿州文明网   更新时间:2020-09-29 10:04:00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体大小:【     】 打印

    人物简介:于忠卫,1979年出生,1999年12月服役于北京市消防总队,现任良梨镇三坝集村于楼自然村扶贫小组长,革命烈士于效程的三世孙。

   事迹简介:自参加扶贫工作以来,时刻奋战在扶贫工作最前沿,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敢于创新,带动乡村脱贫致富,发挥着退役军人的先锋模范作用。连续3次被评为五星级党员,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

   正文:

    一、强理论、精施策,扶贫政策落实好

   (一)不断夯实理论基础。于楼村地处良梨镇西北角,是一个贫困人口多,村民缺资金、少技术的村。刚担任扶贫小组长时,自己对扶贫政策一无所知,对贫困户家庭情况了解甚少,是个地道的扶贫“门外汉”。为了开展好扶贫工作,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认真学习省、市、县扶贫相关政策性文件,将扶贫政策学懂,扶贫精神吃透。利用手机APP学习扶贫知识和业务经验,不断做好知识储备,为精准施策夯实了理论基础。所在自然村34户贫困户,70人的基本信息能够熟记于心,张口能详。

1.jpg

    (二)注重实践总结提高。为尽快掌握所辖村贫困户情况,每天到村里走一走,到贫困户家中看一看,与贫困户聊一聊成了他日常的主要工作。每到一户都详细了解、认真记录贫困户家庭收入情况、居住条件、生活困难等情况,在走访实践中加深对扶贫政策准确理解掌握;在随镇扶贫办、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同志到村开展扶贫工作时,总是现场请教扶贫相关业务及具体工作,不断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提高业务水平;为了借鉴好的经验和先进做法,经常跑到其他村借鉴学习,交流心得,不断总结经验做法,对所辖村贫困户,切实做到了精准施策。能够严格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的目标任务,把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到户、到人。

   (三) 精准施策扎实有效。工作中,及时解决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困难,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安装了自来水,进行了卫生厕所改建,申请了光伏扶贫补贴、高龄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等。为6户贫困户申请了金融扶贫政策,为9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为辖区内符合政策的贫困户申请享受351、180健康扶贫政策,对部分重残及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及时组织帮扶责任人和村保洁员帮助其进行家庭卫生的打扫,使其家庭卫生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五净一规范”要求。

   二、听民意、解民需,精准脱贫成效稳

   (一)改良果树品种。于楼村以种植果树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在走访中了解到,贫困户水果主要是酥梨,品种单一老旧,市场行情不好,收入一直无法提高,有改良水果品种的强烈意愿,却苦于无资金、无良种、少技术。为改良果树品种,他经常到水果种植大户家中沟通协商,动员其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新品种的接穗、改良,使原来的单一酥梨品种,发展到如今的白皇冠、圆皇冠、翠玉梨和桃子等多种水果,实现了果树品种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为19户贫困户申请到了产业扶贫自主实施资金,并参加了县、镇开展的产业技能培训,提高了果树管理技术,提升了水果的质量。

2.jpg

    (二)拓宽销售渠道。依托电商扶贫驿站,帮助贫困户提供农产品信息发布、线上线下销售等便民服务,多渠道、多元化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平台,鼓励群众生产、加工和销售手工梨膏、黄桃罐头等农产品,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在家门口赚钱。

   (三)创新脱贫举措。结合镇“酥梨小镇”的建设发展,做好“梨产业+文化+旅游”,自觉融入良梨镇“生态旅游圈”,依托村独特的果林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村级旅游,将乡村旅游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帮助群众开办农家乐,推荐贫困户到扶贫产业基地去务工等方式,先后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入新动力。在他的带领下所辖自然村34户贫困户,70人已全部稳定脱贫。

   三、舍小家、顾大家,情注扶贫心不悔

   (一)舍己为民的“服务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己父母年迈,儿子先天性一级残疾,生活无法自理,妻子患有抑郁症,长期靠药物维持,一方面要照顾残疾的儿子,一方面要照顾有病的妻子,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担任扶贫小组长后,对家里的照顾更是顾不上,妻子多次劝他说 :“别干了,把儿子照顾好就行了,你整天忙于工作,帮助贫困户修剪梨树枝条、喷洒农药,你看咱家的果树长期没人管理,果子都生病了……”,面对妻子的抱怨,他内心也感觉对不起家庭,但为了扶贫工作,他安慰妻子说:“扶贫工作是大事,身为村组干部咱不能只想着自己,应该多为群众着想,群众的事大。咱们这个“小家庭”要服从于全村这个大家庭。于忠卫心系扶贫,情注贫困户,就连原本可以安装在自家门口路段的10余盏路灯,也被安装到了涉及贫困户多、受益面积大的路段,赢得人民群众的称赞。

   (二) 心系群众的“救火员”。在部队从军的经历,造就了他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困难低头的军人秉性。在扶贫工作中,于忠卫始终充满着激情,保持着军队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对待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难题、难事,他总是第一个冲在一线、干在一线,用真心真情帮扶架起民心桥。

   在于楼村有一条通往果园的路,坑洼不平,旱季尘土四起,雨季更是泥泞不堪,成了“水泥路”,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了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于忠卫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改善村民出行、提升人居环境上下功夫。他及时将村民愿望向村委汇报,积极帮助村里争取到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村民修建了一条300多米的水泥路,还为村里栽种了1000余米的绿化带。看着昔日的“水泥路”变成了水泥路,乡村环境也变美了,村民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贫困户于志皊更是满脸感激说道:“路修好了,心也敞亮了,出行也方便了,再也不用担心车辆坏在路上了,这真是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做的一件大好事”。

3.jpg

    于楼村贫困户于四海,因家庭原因造成夫妻二人离婚,加之身体四级残疾,劳动能力差,生活压力大,思想疙瘩一时解不开,总感觉活着没意义。于忠卫知道后,拔掉了自己输液的针头第一时间来到于四海家中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与其推心置腹的谈心交流,化解思想疙瘩。及时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商议制定帮扶措施,联系镇民政部门帮助申请办理了低保,于四海也坚定了生活的勇气,成了稳定脱贫户。

    今年防汛期间,他积极组织群众全员参与清沟沥水,做好防汛排涝工作。筹集资金3万余元,购置通水管200多米,垫路石子200余吨,完成了2条村道路的清沟通管道,2条生产路的排水管铺设,铺垫了近千米的3条村民生产用路,为村民的生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三) 勇于担当的“安全员”。疫情防控期间,于忠卫动员了20余名退役军人组成突击队,在全村设立卡点6处,全时坚持值班值守,将本村人员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20多天没回过家。还自掏腰包800余元买来了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送给贫困户,定期组织人员为贫困户测量体温。全村推迟了2户婚事,劝阻了4起聚集性劳动,全村无一人感染新冠状病毒,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全村都为其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党的好干部,群众的贴心人。

   就像良梨镇党委书记刘建在镇脱贫攻坚工作会上说的那样:干扶贫工作就要向于忠卫同志学习,心里始终装着贫困户、想着贫困户,始终将解决贫困户的困难问题放在首位,永葆退役军人军魂本色,在决战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着“正能量”,是我们每名同志学习的榜样……”。

   于忠卫同志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不仅是一名退役军人,更是一名革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血脉中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传统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在扶贫路上用真情真爱诠释着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践行着退役军人“攻坚克难、乐于奉献”高贵品格。